【李任之】
李任之,原名李包吉,常平镇横江厦村人,1919年4月11日出生于一个贫农家庭。1935年,他在本村江汉小学读书,任反帝国主义大同盟学生小组的小组长,是进步教师陈冲的得力助手。1936年,李任之小学毕业后,到东莞县城私立莞光小学做教员,加入了“学生救国会”,进行抗日救亡宣传活动。
1937年“七七”事变后,李任之虽考取了广州金陵中学,但国难当头,他毅然放弃学业,奔赴延安,投身革命。1938年初,他考入抗日军政大学军事队,同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8月,他在抗政毕业后,被分配到安徽大别山国民党统治区做地下工作和进行公开的合法斗争,先后任六安县干训班学生中队长兼指导员,县抗敌协会秘书、三区军事部长兼中共毛坦乡中心支部书记,霍邱县委宣传部、统战部、组织部部长等职。
1940年,李任之奉命撤至豫皖苏边区,任皖北地委组织部长。皖南事变后,他先后任毫县委书记、泽东地委书记。1941年5月,他任泅北县委副书记兼组织部长。
1942年是抗日战争最困难的时刻,李任之到泅(县)灵(壁)唯(宁)县任县委书记,开辟抗日游击根据地。面对日军、伪军、土匪三方面敌人,李任之分化瓦解他们,迅速地开辟了新区,建立抗日政权,泅灵瞧地区日益巩固和扩大,到1943年底,淮北各分区基本上连成一片,因而多次受到淮北区党委和新四军四师师长彭雪枫、政委邓子恢的赞许。
1944年秋,日寇加强了对津浦铁路南段的控制,企图切断我军西进部队物资弹药的供应。那时,李任之任灵北中心县委书记兼灵北独立团政委,全面领导宿东、宿灵、灵北三县工作。
解放战争时期的1945年秋,李任之任华中七分区三团政委.1946年11月,三团升编为华中野战军九纵队八十一团,李仍任政委,参加了陈毅、粟裕两位司令员指挥的大兵团作战。1947年1月成立了淮北党政军委员会,饶子健为书记,李任之等6人为委员,同年4月撤销该委员会,成立淮北地委、军分区,李任之为地委副书记,主管地方工作。在这段时间,李坚决执行党的方针政策,参与作战指挥.带领部队出色地开创了新局面,在巩固湖东、恢复湖西的斗争中作出了重大贡献,多次受到上级党委嘉奖。
1948年7月,李任之担任江淮地区地委书记兼第三军分区政委等职,后又兼任江淮区后勤司令部副政委。这时,淮海战役从11月6日打响,李任之建立各级(从地委到专置、县、区乡)支前组织,尽力支援前方。淮海战役历时65天,以消灭敌人55万而胜利结束,整个淮北地区随之解放.建国后,李任之在安徽担任领导工作,前三年,任宿县专区地委书记兼军分区政委。1952年1月任安徽省委委员,同年5月任淮南市委书记兼淮南矿务局局长。他主持淮南市工作期间,曾总结了新型矿区城市建设的成功经验,受到了煤炭工业部的好评。1955年,安徽省委为加强对全省工业工作的领导,李任之由省常委兼任工业工作部长,1956年,任安徽省委副书记(后为书记处书记),分管工业工作。1958年,他兼任淮北煤矿建设委员会主任,直接组织实施淮北煤田的开发,使该煤田建设成为全国发展最快的新矿区之一.他又兼任省冶金工业指挥部指挥,加强了马鞍山钢铁公司的建设,使该公司成为全国重点企业之一,1961年,李任之为安徽省委常务书记、华东局委员,1964年兼任副省长。
在“文革”时期,李任之担任过省革委会副主任、省革委会党的核心小组副组长、省委书记等职。他主管全省工业生产期间,在开发两淮煤矿、建设马铜、钢陵铜矿、安庆石油化工总厂等骨干企业和三线建设等方面倾注了大量心血,为安徽的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1966年“文革”开始,李任之受到极左路线的残酷迫害.周总理曾致电安徽省找“造反派”交涉,“无论如何要放李擦华、李任之同志,让他们回家休息9。但是,李任之还被以“莫须有”罪名受到数百场的批斗,直到1968年4月首批恢复工作,但授权有限。他顾全大局,尽量减少党和国家的损失,甘冒“唯生产力论”的责难,和广大干部一道,同林彪、“四人帮”进行艰难曲折的斗争,积极工作,把生产建设抓好。
1977年,中央对安徽省委改组,,万里任省委第一书记,李任之仍任原职.1979年2月,李任之调任中共湖北省委书记,兼任中共武汉市委第一书记。同年12月,他当选为武汉市市长(兼)。他在湖北工作四年中抓紧拔乱反政,乎反冤假错案,整顿社会秩序,调整改革经济结构,做了大量工作,作出了很大贡献。
李任之不幸因患癌症于1983年2月28日在武汉病逝,终年64岁。李任之生前是中国共产党的八大、九大、十大和十一大代表、十二大特邀代表,是第十届、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委员。李任之的一生,是为党的事业而奋斗、贡献自己一切的一生。是“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和久经考验的共产主义忠诚战士”。
【任泊生】
任泊生同志,原名任康林,广东省东莞市常平镇金美村人,1907年10月11日出生在越南一个侨商家庭。少年时(1921年至1922年间)回国。
1925年就读于广州知用中学,在此其间受到了当时校内共产党员进步思潮和马列主义的影响,开始了对中华民族的命运和前途的关心,并对革命事业充满了憧憬和向往。为了支援省港大罢工的斗争任泊生即参加了知用中学学生会组成的宣传队,分头到火车、轮船、码头等地进行宣传、同时还参加游行示威等活动来支持省港大罢工的斗争,还远赴南洋进行反帝爱国宣传。
1927年,任泊生在武汉加入叶剑英同志领导的武昌军事教导团。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尽管在恶劣环境下失去了与党组织的联系但仍积极参加左翼文化团体,创办进步刊物,揭露国民党腐败统治,并努力寻找党组织,表现出对革命事业坚定不移的信念。
1937年3月,任泊生同志奔赴延安,重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曾先后在中央宣传部、西安八路军办事处、汉口八路军办事处工作。1938年调到国民党军委政治部第三厅工作。1939年初调新四军工作,历任第六游击支队政治部联络科长、新四军游击支队亳州联络站站长、新四军第6支队涡阳联络站站长、新四军第四师政治部联络部部长、兼新四军司令部政治部直属队政治处主任、后兼政治部民运部部长。1945年调任中共中央华中分局任联络部副部长,兼华中军区政治部联络部部长。1946年至1948年,任泊生同志与夫人俞剑琴同志奉命在上海、昆明从事地下工作。1948年9月,由于叛徒出卖,任泊生同志及其夫人俞剑琴同志和一对儿女在昆明被捕,在敌人的严刑拷打面前,任泊生同志坚强不屈,没有暴露身份,维护了地下党的组织和同志的安全。后经组织多方营救出狱。任泊生同志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斗争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949年全国解放后,任泊生同志先后在中央军委联络部和民航总局工作,1950年任军委民航广州办事处处长(正师级),1951年任军委中南民航办事处处长,1951年任军委民航局华南管理分局局长兼党委书记、军委民航总局飞行处处长。任泊生同志在军委民航局工作期间,为接收香港两航起义的物质和人员,保护国家的财产和尊严,同帝国主义反动派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斗争,为新中国民航事业的发展和建设作出了贡献。
1953年任泊生同志被调国务院对外文化联络局和对外文协工作。1958年调广东省外事办公室任副主任。1962年调广东省人民委员会任副秘书长。他在各项工作中能坚持原则,认真贯彻党的对外方针政策,忘我工作,遵守外事纪律,在各项工作中作出贡献。
文革后1979年3月,任泊生同志调广东省科学技术委员会任副主任,同时亦担任政协广东省第三、四、五届常委。任泊生同志坚决拥护党的改革开放政策,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为促进广东科技对外的交流和合作,做了很多工作。
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优秀的中国共产党党员,任泊生同志于1990年2月9日病逝于广州,终年83岁。
【袁聘就】
袁聘就,我镇袁山贝人,空军飞行员、副中队长,革命烈士。1938年11月出生于一个贫苦农民家。1956年上半年,东芜解放后第一次在中学毕业生中招收空军飞行学员,当时在常平中学读书的袁聘就积极报名应招,通过考核,光荣入伍,8月到陕西某航空学校学习。1958年初,他在航校毕业,被分配到驻东北地区的某空军部队任飞行员,驾着战鹰巡逻在祖国万里长空。他不满足于在航校学到的驾驶技术,继续向高难度进军,在各种自然环境、各类天气下进行训练,成为全天候飞行员,曾被评为特等技术能手。他还熟练地掌握了一整套指挥作战的技能,因而很快被提升为副中队长。1965年底,袁聘就所在大队奉命从东北调到云南,执行对美国空军的防御作战任务,保卫祖国南疆。其时美国侵越战争正在升级,美空军不断对我云南、广西进行军事侦察和挑衅。1966年5月12日下午4时,美军4架F一4C型战斗机和一架R6—66型侦察机入侵我国境内,进行侦察、挑衅活动。袁聘就、袁浩等4人奉合名驾歼五型飞机迅速编队起飞迎敌。到达马关县境上空时,驾3号机的袁聘就首先发现敌机,立即投入战斗。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袁聘就发挥高超的驾驶技巧,冲上高空,居高临下。当敌机群以三角队形向他逼近时,他俯冲插入敌机群中,来个“中心开花”战术。敌机遭到这突如其来的迎击,乱了队形,即散开往回逃跑。为了不让敌机逃脱,袁聘就和战友们勇敢地冲上前去,拦截敌机,从8千米高空一直打到4千米。袁聘就驾机紧迫敌侦察机不放,眼看敌机快要窜出我国境线时,袁聘就当机立断,一按电钮,射出一排火炮,敌侦察机应声中弹,带伤继续往南逃,没飞多远,便降落在越南北部地区内,机上三名空贼均被越民兵抓获。当袁聘就驾机返航时,敌机骤生诡计,绕到袁机后面,偷放了导弹,我三号机不幸中弹后坠落在云南省马关县地区,袁聘就壮烈牺牲,时年仅28岁。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某部为袁聘就追记二等功。袁聘就烈士追悼会分别在云南空军某部和袁山贝召开,其骨灰从云南空运回来,安葬在芜城中山公园甫侧之元宝山,由东莞县人民政府立“袁聘就烈士纪念碑”。所在部队将其事迹编入师、团史。烈士生前所在的空军大队每年5月12日都开展纪念活动,以缅怀这位志壮长空的英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