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莞道滘这座水乡古镇,藏着不少沉睡的历史密码。它们或矗立于街巷深处,或隐匿在村落一隅,用斑驳的砖瓦、沧桑的碑刻,诉说着百年风云。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揭开道滘六处文物的神秘面纱!
济川善堂
民国慈善之光,现为网红小楼
一栋中西合璧的小楼,竟是民国富商的“公益基地”?该楼始建于民国二十五年(1936),曾用于免费义诊、收殓无名尸等!该楼先后被作为医院、武装部、兴隆社区居委会办公楼使用。济川善堂具有民国岭南地区善堂的典型特征,是研究民国建筑和慈善事业发展的实物。
地址:道滘镇兴隆街15号右侧
巍焕楼
学霸的“文昌塔”
想金榜题名?清代道滘人早就参透了“风水密码”!六角形青砖塔巍焕楼,高15米,又名“道滘文阁”,塔身刻着“扶摇直上”“文经武纬”。传说塔内供奉文昌武帝,登塔祈福,就能沾满文曲星运气,是学子膜拜的“考神圣地”。
地址:道滘镇虹南路永庆村委会斜对面
国殇冢
61条人命的血色记忆
“碧血常新,精魂不灭;大江如画,烈魄归来”——这座刻满将军题字的园林式亭冢,背后是日军屠村的惨烈真相。1941年,61名村民被日军毒烟熏死在卢氏老宅。抗战胜利后,村民用红砖水泥在原宅地建起“六一一亭”,抗日名将蒋光鼐亲题亭名,国民党军长李福林挥泪写下楹联。18幅军政要人的题字石刻,至今仍在无声控诉侵略者的暴行。
地址:道滘镇闸口村东路十一巷6号旁
道滘大坟
万人合葬的悲壮史诗
俗称万人坟。清顺治四年(1647)三月二十八日,明末抗清英雄张家玉与道滘东莞义军首领叶如日等率军在道滘抗击清兵,殉难者数千,张家玉的祖母、母、妻、叔、妹等亲属数十人也为清兵惨杀,乡人将众遗体合葬于此,故称大坟。清道光六年(1826),道滘举人叶安济牵头,捐得白银千多两重修大坟,并砌上花岗岩石板,同时亲撰“大坟”等三通碑刻。
地址:道滘镇北永村金牛坊北
杜氏祠堂
一门三武官,“硬核家族”的武力值巅峰
谁说岭南无猛将?小河村杜氏宗祠,始建于光绪年间,藏着清朝“武举天团”的基因密码!杜龙光中武进士、弟弟杜荣光中武举、儿子杜逢春再中武进士,清朝政府恩准修建杜氏宗祠。祠堂内的“肃雝堂”木匾,飞檐山墙如刀锋矗立,仿佛仍在彰显这个家族的武力值天花板!
地址:道滘镇小河村大涡村小组一巷2号左侧
懋滋堂
祠堂变“村史馆”,道滘叶氏历史的依据
从嘉庆年间的家族祠堂,到如今的“村史展览馆”,懋滋堂上演了一出“祠堂变形记”。1991年,叶氏后人集资赎回重修,保留青砖麻石的原貌,现为闸口村村史展览馆。老人们在此喝茶闲聊,孩童穿梭于拱门天井,一幅古今交融的画面!
地址:道滘镇闸口村新田西路5巷
这些文物不是冰冷的砖石,而是道滘人鲜活的历史记忆,它们见证过慈善的温度、科举的执念、战争的疮痍、家族的荣光……
下次路过道滘,不妨放慢脚步,感受这些时光的印记。
温馨提示
文物保护单位,参观请遵守规定,勿触摸破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