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9日下午,随着最后一方混凝土浇筑完毕,东莞市内首个“交通+医疗”TID综合体项目的核心部分——急救中心顺利封顶。这标志着东莞市人民医院TID工程建设取得又一阶段性胜利。
混凝土浇筑仪式
作为省市重点项目之一,市人民医院TID综合体项目是东莞市首个“医疗+交通”TID一体化项目,在全省高水平医院建设与市轨道交通1号线加快推进的双重背景下,利用市轨道交通1号线人民医院站的建设契机,结合医院医疗环境改造升级的需求,对人民医院现有建筑进行改扩建,是全市建立建成广东省高水平医院和省级区域医疗中心的重要战略部署。
仪式现场合影
封顶的急救中心是整个TID综合体项目的核心组成部分。急救中心主体结构封顶后,将进入屋面工程和装修工程的攻坚阶段。
在建设过程中,东莞交投集团下属子公司东莞交投置业有限公司党支部联合市人民医院第四十八党支部、中建五局东莞分公司人民医院项目党支部,三方党建共建,成立了党员先锋队、青年突击队,在项目部设置了党员责任区和党员先锋岗,由党员带领项目团队成功克服临江涉铁、周边既有建筑和相邻项目基坑影响、软弱地基和深厚淤泥等难题。最终,团队通过实施精细化分区管理,灵活运用及创新施工工艺,安全度过近期的强对流天气带来的雷雨大风恶劣天气挑战,高质量、高标准实现急救中心全面封顶目标。
急救中心现场航拍图
在封顶仪式上,东莞交投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刘波表示,东莞交投集团积极响应市委市政府2024年“投资年”号召,贯彻落实市国资委“实干开新局 奋战投资年”的工作要求,在今年春节前顺利完成了TID综合体项目的地下工程,并有序铺开节后复工复产,全力冲刺“开门红”,三个月内时间完成了TID综合体核心部分急救中心的封顶工程,这标志着TID工程建设取得了阶段性的进展。接下来,东莞交投集团将坚持“以人为本、质量第一”的原则,确保工程高质量建设,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安全、便捷、高效的医疗服务和交通条件。
东莞交投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刘波致辞
【东莞首个“交通+医疗”TID项目亮点逐个数】
【急救中心首创“平疫结合”病房和空中急救网络】
东莞市人民医院急救中心的建设,是东莞市医疗水平走在行业前沿的标志。
急救中心新增用房约1.68万平方米,新增急救病床185房,包括22间重症监护病房,如有需要可立即转换为负压隔离病房。
急救中心兼顾平疫需求,疫情时通过部分房间功能防范,科学设置三区两通道,满足传染病救治的要求。构建空中急救网络,楼顶设有国内先进急救直升机停机坪,为病人转送、抢救争取时间。
同时,急救中心的建筑形式,传承市人民医院前身的传统德国教会医院风格,融合“百年红楼”元素,延续东莞人对红楼医院的百年情怀。
急救中心效果图
【交通枢纽与医疗建筑无缝衔接】
什么是TID?TID(Transport Integrated Development)是指与轨道站点(包括地铁、城际、高铁站,或轨道附属设施,如地铁车辆段等)同步建设和直接相连的城市综合体开发。
作为东莞首个融合“医疗+交通”的TID创新示范点的核心部分,该TID项目占地面积约4.82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14万平方米。项目概算总投资约11.31亿元,将新建1栋科教中心、1栋急救中心和2层地下室。
市人民医院TID项目剖面图,地下两层空间连接地铁出入口
轨道交通1号线人民医院站A、B出入口,将与医院院区紧密相连。具体来说,新建的科教中心地上建筑面积约6.28万平方米,将引入医疗健康相关产业,搭建起科研、教育、学术交流平台;中心与地铁、公交首末站通过TID一体化设计,将交通功能与医疗功能完美融合,实现多种交通方式的互联互通,最大化地利用土地资源。
【就医体验更人性化】
东莞轨道交通1号线预计将于2025年全面开通试运营。届时,地铁与医院无缝对接,将极大改善市民就医体验。
乘坐地铁的市民出站后,可直达医院地下便民服务空间和地上各建筑物。对于驾车或乘坐出租车前来的市民,可从医院西门入口进入院区负一层,在即停即走区域下车后仅需乘坐扶梯,即可轻松抵达门诊大楼和急救中心,大大减少了患者和家属的奔波。
科教中心的首层公交首末站设计也更人性化——过路车辆与首发车辆共用上落客平台,既保证了交通的流畅,又确保了乘客的安全便捷。此外,院区建筑间还特别设置了连廊慢行系统,即便在风雨天气,市民也能畅通无阻地直达各功能区域,实现“风雨无阻,就医畅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