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前岗村位于黄江镇西北部,东北与玉堂围相接,西北与常平大涡及桥沥交界,南与圩镇相连。胜前岗村总面积约0.8平方公里,占黄江镇总面积的0.82%。
胜前岗约于明代立村。一说叶氏祖迁入立围时,寓意兴旺发达,立志要超过原来的岗,故名胜前岗。另一说因村前山岗上有洪圣公庙,故名“圣”前岗。叶氏最早从河南省迁福建,再迁广东省南海,后一世祖康隆辗转迁东莞、常平,其分支从常平还珠沥迁黄江胜前岗,至今约500余年。1950年,胜前岗约有200人。2012年,全村户籍人口150户430人,其中男200人,女230人,农业人口423人,非农业人口7人;外来人口2130人。户籍居民主要为叶姓,另有李姓、陈姓、曾姓、张姓及欧姓等。至2012年,村内共有姓氏46个,其中叶姓人数最多,为312人,其次是李姓,为 24人,陈姓21人,曾姓14人,张姓9人,钟姓7人,其余姓氏人数排序分别是何、杨、梁、王、黄等。
1957年,胜前岗村隶属鸡田乡。1958年1月,属田美生产大队管辖。1959年12月,属国营田美农场。1962年6月,田美农场改为田美大队,胜前岗仍为田美大队管辖。1982年6月,胜前岗、玉堂围两村从田美大队划出,合并组成胜玉乡。1987年4月,胜玉乡由于地处圩镇中心区,改为黄江镇居民委员会。1999年8月9日,撤销黄江镇居民管理区,设立胜前岗村村民委员会。2005年12月28日,撤并刁朗、田美、板湖、胜前岗和玉堂围5个村民委员会,成立田美社区居委会。
新中国成立前,胜前岗村经济以农业为主,种植的农作物主要有水稻、番薯、蔬菜、药材等。长时期以来,由于受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束缚,农业生产技术落后,农作物产量很低。至新中国成立初期,胜前岗粮食生产平均亩产仅150公斤左右。50年代进行土地改革,农民分得了土地,实现了耕者有其田的愿望。之后,通过合作化、人民公社,但农业生产没有大的发展。改革开放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90年代,随胜前岗生产结构的调整和工商业迅猛发展,耕地面积大量减少,农业产值比重逐年下降。至1995年,全村已没耕地。只有小部分村民自种荔枝、龙眼等自用,农业产值基本为零。
新中国成立初期,胜前岗村无任何工业。1958年,大炼钢铁中,村建立炼钢炉10余座,两个月后停产。1986年,胜前岗村引进第一家“三来一补”企业——利达玩具、制衣厂。之后,又相继引进江南制衣厂等。1989年,胜前岗由管理区牵头,通过村民入股集资形式,成立两家股份公司,即胜前岗叶氏实业有限公司和胜前长春实业有限公司,主要投资经营工业厂房、宿舍的建设和出租。先后建成厂房3幢和宿舍计1.25万平方米。厂房出租后,公司把收取的租金按入股份额进行分红。90年代初期,胜前岗村又先后投资建起微平米厂及虹钛电子厂,村民办有个体工业企业藤厂,有人员近500人。到2012年,胜前岗村共有工业企业16个,其中外资企业4个,私营及个体工业12个。
新中国成立前,胜前岗没有商业。60年代,村有代销店1个。80年代中期,胜前岗开始出现私营商业店铺。90年代,出现规模较大的五星级太子酒店。到2012年,胜前岗村共有个体工商户约200户,从业人员2000余人。
随胜前岗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2002年,村组集体收入上升到773万元,人均年收入约1500元。2012年,村组集体经济收入约1000万元,人均收入达10000元。村民生活随之发生较大变化,住房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人均不足16平方米,提高到2012年的60平方米,出行亦由过去的自行车、摩托车、改换为小汽车。2012年,全村共有小汽车约155辆。
新中国成立前,胜前岗村有私塾1间、小学1间。新中国成立后,小学转为公办。到2012年,全村有1所公办小学,在校学生800多人。其间,胜前岗对考生实施奖励措施。2000年以来,胜前岗相继有62名学生考入大学,其中研究生1名、本科生18人,专科生43人。
新中国成立前,胜前岗有麒麟1队,一般在春节期间表演。1956年,与玉堂围和建粤剧团1个,有服装、道具,可表演大型剧目。曾到附近村、区乡演出,1958年停止。改革开放后,胜前岗村的文化体育事业有了较大发展。到2012年,村内有文具书店5家,文化娱乐室、老人文化活动中心1个,设有灯光球场1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