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濂社区

2025-04-18 15:30:19

  一、基本情况

  水濂社区位于东莞市南城街道东南部,坐落在风景秀丽的水濂山山脚下,毗邻东城街道、大岭山镇、厚街镇,辖区内有水濂山森林公园,周边有水濂湖公园、东莞市植物园,有东莞“城市后花园”之称。社区辖区面积6.37平方公里,下辖大雁塘、老围、邓屋、西湖、九里潭、瓜田岭等六个居民小组,2024年常住人口约6700人,其中户籍人口2387人,新莞人约4300人。

  近年来,水濂社区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化基层治理创新,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完善公共基础设施和提升公共服务水平,着力将“生态宜居、观光娱乐、文化体育”等文化元素塑造起来,以山水生态资源为特色,引进休闲旅游项目和都市型生态农业,大力发展农业观光、亲子休闲、科普教育等第三产业,推动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在人居环境整治、景点打造、产业发展等方面成效显著,努力创建环境优美、特色鲜明的生态宜居美丽幸福乡村。目前社区内的旅游景点有水濂山森林公园,圣茵园农业科普基地、一方田都市农业园、市级文化保护单位宋氏宗祠,历史悠久的水濂古庙;旅游配套服务有特色品牌“水濂小镇”,大型游乐园乐民游艺园;大型餐饮公司有顺风山庄、水墨田塬、水濂乡宴、壹号渔仓等;体育服务项目有世纪城羽毛球俱乐部、水濂小镇拓展基地等。

  二、社区历史

  水濂社区早在405年前建村,古称彭峒,后改称水濂,经过几百年扩建,逐渐成村。

  水濂是革命老区,抗日战争时期,水濂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积极开展抗日游击战,1939年4月成立抗日自卫队,隶属第四战区游击纵队第二大队,多次与日军交战,摧毁日军交通设施和通讯系统,有力地打击了侵略者。解放战争时期,水濂人民组织民兵跟随粤赣湘边纵队与国民党军展开了长达三年的解放战争。1949年后,经过清匪反霸,土地改革等运动,村民才有安居乐业之日,特别是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济发展迅猛,工农业生产蒸蒸日上,人民才生活逐渐改善,现今社区居民大部分住上了3至4屋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楼房。

  水濂村于1930年兴办第一间小学,建于水濂大雁塘村,只有1名教师。于1964年9月选址在现居委会停车场建设水濂小学,有学生约300人,并附设有初中部(设有初一、初二),初中部在1978年取消后,设有学前班和一至六年级。1991年,新建一幢二层教学楼,建筑面积500平方米。在2000年8月又扩建一幢三层12个课室的教学楼,面积1483.5平方米。2003年水濂小学与蛤地小学合办为南城阳光第七小学,校园设在蛤地社区。社区将发展教育事业作为改善民生的第一原则,近年来加大教育经费投入,改善办学条件,为生活难、读书难的家庭进行帮扶,对考进本科的就读生,社区给予每人3000-5000元的奖学金。

  三、社区发展

  水濂社区从一个农业型向工业和旅游业转型,经济基础十分薄弱,1978年前,水濂以农业为主,盛产水稻、花生、木茨、甘蔗、荔枝、龙眼、香蕉、柿、李子、桃、黄皮、石榴、芝麻、甘茨等;工业有烟花、炮竹、砖厂等;商业只有一间供销社。在上级政府的帮扶下,水濂社区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采取优惠政策,努力改善工业投资环境,从2005年至今,累计投入9500万元,建起集体厂房总面积近15万平方米,集体经济不断壮大。

  水濂社区以开展文明创建活动为契机,不断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充分利用各种重大节日开展各类文化体育活动,文化、体育活动丰富多彩。如举办春节男子篮球赛、元宵节联欢晚会等节日活动,平时组织妇女学习广场舞、参加歌舞表演等活动,有效丰富了社区居民的文化生活,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着力抓好群众性文体设施建设,从2017年至2024年,先后建设水濂文化广场、九里潭老人活动中心、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九里潭体育公园、村史馆、党史文化馆、大雁塘老人活动中心等文体设施,同时完善东江纵队宿营地、地雷学习班旧址等红色文化展点的建设,利用村史馆、红色文化展点等活动阵地广泛开展主题党日、爱国主义教育等活动,社区居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不断提升。

  随着社区经济的迅猛发展,水濂社区特别注重加强社会各项管理工作,促进社区各项民生事业共同发展。获得“广东省卫生村”“广东省六好和谐社区”“广东省宜居社区””广东省乡村治理示范村””广东省民主法治示范社区““广东省森林乡村”“东莞市平安社区”“东莞市文明标兵社区”“东莞市特色精品示范村” “东莞市城市精细化管理示范社区”“东莞市绿色社区”“东莞市美丽庭院典型社区”等荣誉称号。

  联系电话:22298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