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情况
胜和社区位于南城街道北端,东部与新城社区相连,西部部分地域跨越东江支流(厚街水道)和万江街道接壤,南部与元美社区毗邻,北部和莞城街道连接。东莞市行政办事中心和南城街道办事处均坐落该社区地域内。面积4.37平方公里,下辖恬一、恬二、联一、联二、上边甲、大王村、陈屋栏、塘贝、大朗、鸭仔塘、元岭、簪花岭、蚝一、蚝二、蚝三、蚝四、红山等17个居民小组。
二、社区历史
1951年2月,从篁村乡析出鸭仔塘、水围和涌(后更名为“恬甲”)、新围、房屋桥、卖绞地、大地塘、王屋地(以上村坊后更名合称“联益”)、上边甲、大篁村、陈屋栏、骆屋、塘贝、大朗、簪花岭、元岭11个自然村,成立胜和乡。
1962年,蚝岗从莞城划归胜和生产大队。其时,胜和生产大队辖恬一、恬二、联一、联二、上边甲、大篁村、陈屋栏(含骆屋)、塘贝、大朗、簪花岭、元岭、鸭仔塘、蚝一、蚝二、蚝三、蚝四16个生产队。
1999年8月,胜和村的16个生产队更名为16个村民小组。
2003年4月,胜和村村民委员会更名为“胜和社区居民委员会”,辖16个居民小组。
2006年9月,增设红山居民小组,共辖17个居民小组。
胜和社区蕴藏着丰厚的历史文化,被考古学家誉称为“珠三角第一村”的蚝岗贝丘遗址,5000年前已有古人类在这一带聚居。东莞有文献记叙的第一个历史名人、五代十国南汉名臣邵廷琄是仁寿里(在今恬甲)人。南明隆武朝的吏、兵二部尚书,太子太保,武英殿大学士苏观生,是蚝岗苏氏第十四世孙。清代东莞最后一个进士、安徽提学使,著作等身的文化名人张其淦是恬甲人。
1978年以前,胜和是一个由分散的众多自然村组成的城郊农村,村民以从事集体农业劳动为主业,以炮竹烟花加工和竹器编织为副业。地处西部的蚝岗、鸭仔塘、恬甲、上边甲、联益等自然村属冲积层平原地带,多水田,以种植水稻、黄麻、蔬菜为主;地处东部的大朗、大篁村、塘贝、陈屋栏、元岭、簪花岭等自然村属丘陵地带,多是旱地、坑田,除部分能种植水稻、蔬菜、黄麻外,以种植甘蔗、番薯、木薯、花生为主。
三、社区发展
改革开放后,东莞市新城市中心区的发展给胜和带来机遇,莞太路居中,运河东路居西,东莞大道居东,自北向南贯通全境,体育路、建设路,鸿福路、鸿福西路由东至西横贯胜和,胜和路、元岭路、簪花路、塘贝路、银丰路等构建胜和城市化的格局,街道总长19公里多(村道不计在内)。标志性建筑物有东莞市行政办事中心、东莞市体育中心、东莞市国际会展中心、东莞市邮电大楼、国际会展大酒店。由联益、恬甲村民小组自建的银丰路,聚合多家各省风味的餐饮业,被誉为不夜天的“中华风味美食街”。社区和小组两级兴建有众多的综合楼、商住楼和住宅小区。
近年来,胜和社区先后荣获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社区、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省宜居社区、省科普示范社区、省卫生社区、省民主法治示范社区、省“六好”平安和谐社区、省农村集体资产和财务管理示范村、省创建和谐劳动关系示范区工程示范点、省热心消防公益事业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联系电话:2241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