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退休,工作不像以前那样没日没夜了,便不由自主找回以前阅读、写作、书法的爱好,一段时间来读了几十本以前想读而没有读的文学名著。最近文友圈交流,多次聊到陈忠实的《白鹿原》,前几天邀请资深媒体人、腾讯企鹅传媒学院东莞分院院长谭军波老师来参加《梅岭之恋》首映式,聊天时他也谈到“《白鹿原》是当代最值得看的一本书!”大岭山融媒体中心向我约稿,叫我向读者推荐一本书,我便想起写写《白鹿原》。
《白鹿原》是一部反映北方渭河平原50多年变迁的雄奇史诗,是一轴中国农村斑斓多彩、触目惊心的长幅画卷。主人公白嘉轩和鹿子霖,一个家族两代子孙为争夺白鹿原的统治,代代明争暗斗,在白鹿原翻云覆雨。作品从清末、民国时期到解放初期横跨半个多世纪的时间截面中,将大革命、日寇入侵、三年内战、解放初期的运动等中国现代史上的重大事件反映和折射在这块土地上。我们也看到了霍乱瘟疫、年馑饥荒、军阀横行、内战等天灾人祸给老百姓带来的惨景。
作者陈忠实直面鲜血淋漓的历史与错综复杂的人性,对民族命运思考融铸于作品之中。从绚烂的乡村风土画,到栩栩如生的百态人性,历史的一切真实和残酷都在白鹿原这片土地上徐徐摊开。
作品中,风口浪尖之上掀起一场前无古人的“风搅雪”的正是一族两大家庭传人。他们身上流淌着几代先人在白手起家、摸爬滚打之后留下的慧根与韧性,在农村的巨变中摇旗呐喊。书中塑造了一大批血肉丰满、非常鲜活的人物形象,如行事光明磊落、怀仁义之心、对全族有责任感的族长白嘉轩,他是地主,但与长工鹿三同吃、同劳动,身上很多“正”的东西。他常以德报怨,不像我们小时候接受的教育,地主往往与恶霸连在一起的。他好面子、有原则但认死理的性格,在要不要为小娥建庙事件上表现尤为突出,宁可全村染上瘟疫,也不能向她低头;鹿子霖精明强干、有组织能力,但争强好胜、好色成性,为了目的不择手段,最后有灵性的生命被抽走,生不如死,毫无尊严地死去;书中最具智慧的是朱先生,他自幼苦读、昼夜吟诵、孤守书案、不愿做官、淡泊名利、慧眼看世,每次众人遇事疑难不能结,朱先生只几句话就能点醒,一个高人的形象,深受百姓敬仰。白孝文在父亲宗教礼法管束时老实憨厚,被田小娥勾引、再被父亲抛弃后,压抑已久的人性丑恶露出,变得极其狡诈险恶;黑娃从小倔强、长大不愿自卑于白家的“恩赐”选择出走闯荡做麦客,他冲破礼教的束缚、顺从人性中最根本的性欲选择迎娶田小娥,在黑白两道几个来回又回到“儒教”之中,为古城的解放立了大功,却因为做过土匪被人揭发,唯一能证明他做了好事的鹿兆鹏却带兵解放新疆去了,结果他被枪毙了,让人唏嘘不已。鹿兆鹏是共产党员、白鹿原反封建斗争的旗手,有勇有谋,为革命事业出生入死;白灵幼时顽劣异常却极聪慧、性子刚烈,为进城求学刀架脖子逼父亲让步,一心一意追随革命;冷先生世代为医、性格冷静、看淡钱财,一直在白鹿两家之中相互调和。还有鹿兆海、长工鹿三等一批人物,形象塑造上都可圈可点。这些人物有的被时代的洪流裹挟向前,在筚路蓝缕中推翻旧制,尽显英雄儿女的铮铮铁骨;有的固守旧习,拥护传统,为利来利往头破血流,穷形尽相;有的迷离于世故,在畸形的陈规束缚下迷失本心,尽显人性之恶。虽然时代不同,但人性是相通的,读者仿佛可以在身边找到书中好些人物的影子。
书中有不少充满哲理的经典句子,耐人寻味。如:“好饭耐不得三顿吃,好衣架不住半月穿,好书却经得住一辈子读。”“活着就要记住,人生最痛苦最绝望的那一刻,是最难熬的一刻,但不是生命结束的最后一刻。熬过去挣过去就会开始体验呼唤未来的生活,有一种对生活的无限热爱和渴望。”等等,掩卷沉思,颇有启迪。
《白鹿原》是一部伟大的小说。真正伟大的东西,往往能够涤荡人的心魂、充实人的心灵,它能够给人内心一份安稳与宁静,以一份超然的历史观和豁达认真的生命观来思考和看待我们人生。范曾曾评价《白鹿原》:“一部奇书也,放之欧西,虽巴尔扎克、斯坦达尔,未肯轻让。”
北京人艺原副院长濮存昕也说:“上世纪初同腐朽的封建时代一起被丢掉的,还有很多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包括白嘉轩身上很多“正”的东西。都是我们今天需要往回找的。要先做人,先正心,再做事,而在当下社会,我们却过分追逐效益,追逐看得见的东西。”我没见过陈忠实本人,但从照片看,觉得他这个人非常质朴、平和与淳厚,他脸上深刻的皱纹和深邃的眼神,又让人感到了与作品相通的一种厚重力量。
在我心目中,《白鹿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一部巅峰之作。作者曾说死后要拿它当枕头,他做到了。《白鹿原》将同陈忠实这三个字一起,进入中国文学史,成为不朽名作。随着时间的推延,也许会越来越显示出这部不朽之作的文学价值、史实价值、史学价值。如今陈老先生已去世多年,而我们对他最大的缅怀就是捧读这部作品,去追溯历史,才能更好地指向未来,积聚一份为民族复兴前行的力量。
(作者简介:陈建峰,广东省作协会员、东莞市作家协会理事、大岭山作协分会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