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 首页 > 市府工作部门及下属单位 > 东莞市退役军人事务局 > 要闻 > 新闻发布
东莞,向着双拥“十连冠”进发!
  • 2023-08-04 11:13
  • 来源:本网
  • 【字体:     打印
  • 分享到:

       1943年春,双拥运动在延安兴起。同年,东江纵队成立。东莞是东江纵队的发源地之一,也是东江纵队的主要活动地区,东莞人民用鲜血和生命谱写抗日斗争壮丽乐章。

       1992年,东莞获评“全国双拥模范城”,其后八次获此殊荣,如今正向“十连冠”进发。

时代在变,双拥初心不变。八十年来,拥军优属、拥政爱民的双拥光荣传统,在莞邑大地上历岁月沧桑而不变,经时代变迁而弥坚。

       今天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6周年的日子。站在新起点上,全市上下、军地各级认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双拥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应和着时代脉搏,谱写新时代军民鱼水情深新篇章,全力争创全国双拥模范城“十连冠”。

       鱼水情深,在变与不变之中情更浓,奔涌时代活力。



1.jpg

▲7月28日,肖亚非、吕成蹊率市“八一”拥军慰问团看望慰问东莞军分区官兵

在不变中坚守初心

       “你在前面打,我在后面帮。挖战壕、送子弹,不怕流血汗。抬担架、送饭菜,大家齐心干。军民齐合作,定把鬼子消灭光!”上个世纪抗日战争时期,莞邑大地流传着一首《军民齐合作》的歌谣,是根据地军民团结一致,齐心合力抗击日本侵略者的真实反映。

       根据地的人民群众,与部队结下了鱼水之情,因而踊跃参加东江纵队,到处出现父母送儿子,妻子送丈夫参军的感人场面。据《中国共产党东莞历史第一卷(1919-1949)》记载,路西根据地东莞几个区的群众,在庆祝东江纵队成立一周年时,踊跃慰劳部队,捐助大批现款和物品,计有现金和储备券17多万元、步枪4支、子弹400余发、手榴弹8个、毛巾583条、牙刷232支、生猪13只、烧猪9只、鸡鸭94只,还有烟酒和其他日用品一批。

       当硝烟散尽,战争远去,人们凝望莞邑大地,对传承双拥好传统有了更新的感悟:家国情怀见证不变初心,军民团结共担如山使命。东莞市各级党委、政府和驻军部队,始终把双拥工作政治责任牢牢放在心上、扛在肩上、抓在手上,军地合力,军民同心,共同推进双拥工作高质量发展,成功实现全国双拥模范城“九连冠”,凝聚实现强国梦强军梦的磅礴力量。

       “无论是否穿军装,奉献情怀都一样。迎着强国号角,走在拥军的路上……”每当听到这首东莞市爱国拥军促进会会歌,莫浩棠都会心潮澎湃。

       双拥赞歌,唱响莞邑大地。2020年10月2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74集团军某部举办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诞生70周年文艺晚会。东莞市爱国拥军促进会动员会员参战老兵和参战老兵子女100人组成的“会歌”合唱队上台演唱,展示东莞退役军人和兵二代“无论是否穿军装,奉献情怀都一样”的爱国爱军本色,彰显东莞人民的拥军情结、国防情怀。合唱团里,有父子、父女、母女、姐妹同时上阵的场面。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一曲又一曲双拥赞歌依旧传唱,绵长动听。“拥军就是爱国,爱国必须拥军。”莫浩棠牵头成立东莞市爱国拥军促进会,积极发动身边社会力量投身双拥工作,实现了从一个人的发光到一群人的发光。

       双拥鱼水情,军民一家亲。地方浓浓的拥军氛围,使驻军官兵深受鼓舞,在完成部队各项任务的同时,他们也主动为地方分忧解难。

       1958年冬,修筑东莞大堤,驻军124师派出官兵多人参加筑堤5天,为大堤建设作出了较大贡献。

       1959年6月,东莞发生特大洪灾,驻军124师、南海舰队训练团等部队派出大批干部、战士投入抗洪救灾,连续奋战十多天,在抢修堤坝、抢救国家财产和受灾群众等方面,成绩显著。

       1995年,东莞市委、市政府和东莞军分区提出“廉政、富民、拥军”“卫国、拥政、爱民”的双六字方针。东莞军分区在机关开展“视人民为父母、把驻地当故乡”“保一方平安、育一代新人、富一方热土”的拥政爱民活动。

       1997年至1998年,武警东莞市支队一中队被武警广东省总队评为拥政爱民先进单位。十年后,2008年12月,受雨雪冰冻灾害影响,大批旅客在车站滞留,武警东莞支队官兵第一时间到现场维护秩序。

       ……

       时代在变,双拥初心不变。



2.jpg

▲7月12日,“烽火忆峥嵘”——东江纵队在东莞历史文献展在莞城美术馆开幕 记者 罗嘉怡

在变化中砥砺前行

       “老莫每年都带着县政府的人到团里开展拥军活动,像走亲戚一样。有一年,他们头戴草帽,脚蹬解放鞋,每人骑一辆自行车,车后绑着一篓荔枝,风尘仆仆地来到团部驻地樟木头镇。我带着团里的干部赶紧把老莫等人迎进团会议室,桌上一杯杯清茶冒着热气。老莫他们带来的荔枝非常新鲜,显然刚摘下不久。”贾富坤老将军在赵江著写的《莫淦钦》一书中曾回忆道。他口中的“老莫”即东莞老县长、老书记莫淦钦。

       莫淦钦曾参加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担任情报员,先后送2个儿子当兵,其中有一个就是莫浩棠。2021年,莫浩棠获第三届全国“最美拥军人物”称号,成为广东首位入选代表。

       新世纪以来,随着经济发展一路高歌,东莞拥军“土特产”从荔枝变成了企业家。在莫浩棠的感召和带领下,陆续有莞企和民营企业家加入爱国拥军队伍,凝聚起民间拥军的磅礴力量。

       双拥工作与时俱进,持续焕发新活力,见证着一个个动人的双拥故事。“兵妈妈”黄莲开二十多年如一日,将爱洒在绿色军营,带动越来越多的个人和集体参与到拥军事业中,走进部队,开展各式各样的军民共建活动,在全社会营造爱国拥军、尊崇军人的浓厚氛围。

       民拥军,军爱民。1943年春,东宝地区再次发生旱灾,厚街一带的花生、番薯等作物,大部分被伪军抢光。农民群众生活困苦,部队经济给养也十分困难。中共莞太线敌后工委在灾荒之年,十分注意保护群众利益。这里的土匪经常到双岗、涌口抢劫,搅得当地人心惶惶。敌后工委派出游击小组与双岗的群众武装一起,对劫匪进行伏击,夺回抢走的东西还给群众。

       战争年代,老百姓求生存;饥饿的岁月,老百姓盼温饱。如今日子好了,老百姓眼界也随之高了,开始求生态、盼环保。从生存到生态,拥政爱民不断拓宽新领域。仅在2008年植树节期间,驻莞部队出动共700多人,种植树苗近3000棵,绿化面积达70多亩。

       迈进新时代,东莞市的双拥工作,初心不变,机制一新,站位更高,拥军的温度和热度从未减退。

2019年1月11日,东莞市退役军人事务局正式成立。从市到镇街,再到村社区,机制一新。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退役军人服务体系的建设,为东莞市退役军人服务保障工作开创新局面、实现新作为奠定了坚实基础,为我市争创全国双拥模范城“九连冠”作出贡献。

       党的二十大描绘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蓝图,双拥工作必须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创新,才能在新征程中书写新辉煌。

       7月12日,在八一建军节即将来临之际,东莞召开双拥模范城市座谈会强调,市有关部门要进一步了解驻莞部队的困难诉求,帮助解决实际问题。相关镇街要更多发挥属地职责,更多提供上门服务,让驻莞部队官兵感受更多温暖,不断擦亮东莞双拥模范城这一城市名片。

       在赓续传统中推动双拥工作创新发展,向着“十连冠”进发:



双拥队伍不断壮大

       7月27日,东莞市拥军支前工作队授旗成立。这是一支专业性强、服从领导、政治思想觉悟高、敢于为国防建设作奉献的民间队伍。目前,该工作队有近200名队员,主要由退役军人组成,分成4个分队,可承担工程抢险、文艺宣传、后勤保障等多项任务。东莞市爱国拥军促进会会长梁应昌表示,拥军支前工作队的组建进一步夯实民间爱国拥军平台,丰富和发展社会化拥军的实质内涵。



3.jpg

▲军地联谊“鹊桥会” 记者 陈栋 摄

双拥活动不断丰富

       从“双拥花开——2023年东莞市纪念延安双拥运动80周年暨人民海军成立74周年文艺志愿演出”,到探索创新戎归南粤退役军人“仁军保”公益活动;从去驻地部队开展拥军慰问,到远赴海南开展双拥共建活动;从华科城·创新岛产业孵化园挂牌成立东莞市退役军人创业孵化基地,到举办八一军地联谊“鹊桥会”。



4.jpg

▲道滘镇拥军行业联盟门店签约授牌仪式举行 记者 陈栋 摄

双拥品牌不断绽放

       东莞首个双拥示范站在东莞东火车站揭牌成立,东莞市首条“双拥示范街”在虎门启用,黄江镇“拥军一条街”启动,道滘镇首批22家企业单位达成“拥军优抚合作协议”,常平镇21家企业提供六大领域优待服务。东莞将进一步加强对全市“双拥一条街”“双拥示范站”“双拥示范门店”的统筹指导,及时总结经验,适时全市推广,着力挖掘、打造、建设一批“东莞双拥示范”品牌。



       时代在变,不变的是拳拳拥军爱民之心;岁月流淌,积淀的是浓浓鱼水深情。东莞党政军民将更加奋发努力、开创进取,不断推动全市双拥工作在“变”与“不变”之中不断升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东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东莞市政务服务和数据管理局  网站标识码 : 4419000098
备案号:粤ICP备19114884号    粤公网安备 44190002000375号    技术支持:开普云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