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来,添丁发财。人舞凤,我舞龙,舞到你家唔使(不用)穷。财主娘比(给)扎香,财主叔比(给)蜡烛……”每到农历八月初一至十五,横沥镇田饶步村就会响起这首童谣,舞着草龙的孩子们走街串巷“送福”,锣鼓声动,龙珠随光转,一夜火龙舞,热闹如过年。
“舞草龙”在饶步村流传了300余年,随着时代迁徙,这种濒临失传的民俗技艺在“舞草龙”传承人黄耀林的努力下,重新走进大众视野,唤起了村民美好的回忆。如今,村里有30余名年轻人继承了这项手艺,栩栩如生的草龙在中秋之夜再次舞动。
用细扁稻草扎成草龙
今年72岁的黄耀林是市非遗项目“舞草龙”传承人,精神矍铄、善谈爱笑的他,花一天时间才能编扎成六米长的草龙。受疫情影响,今年中秋节的“舞草龙”活动取消,但黄耀林仍然坚持编扎草龙、制作道具等各种事宜,让这种传统民俗“不缺席”。
一根根细扁的稻草,在黄耀林和徒弟手中揉拧、编扎、捆绑……逐渐成为草龙的各个部位。“小时候我也经常帮大人的忙,主要是编织草绳。”黄耀林说,草龙的做法其实很简单,用稻草扎成龙头、龙身、龙尾3个部分,在底部装上竹竿,在龙身加上装饰就完成了。
记者注意到,黄耀林做的草龙,长6米,龙身插有数根竹竿,是专门让“舞草龙”的人抓着来舞动的。龙头是茅草拧成的,龙嘴内塞上了一小把草当龙珠,龙角则用刚砍下来的龙眼树杈代替,龙须则用不同颜色的绳子做成。最让他觉得称意的是,用铁丝将涂得墨黑的乒乓球安装在龙头上作眼睛,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
“以前龙身要插香和蜡烛,现在考虑到安全问题,我们都改用了LED。”黄耀林告诉记者,经过多番研究并与村委会商议,将草龙做了些改动,比如龙身加装彩带和灯泡,龙须用塑料胶条捆成,龙牙由废纸剪成等等。
中秋走街串巷“送福”
“舞草龙,贺中秋”。每到农历八月十五,田饶步村就开始热闹起来,数条草龙齐聚一堂,孩子们舞着草龙巡游,锣鼓声此起彼伏,村民走出家门来看热闹,整条村都充满节日的气氛。每到一户,户主都会给孩子派发红包,寓意团团圆圆,健康长寿。舞龙队之间还会相互“斗威”,比比谁的草龙比较生猛,胜出的那条草龙就是当晚的“龙王”。
“最盛大的一年有10几条草龙。”黄耀林兴致勃勃地谈起旧时的壮观场景,在那个没有电视和网络的时代,草龙舞成为全村人一年中最期待的文娱活动之一。
“舞草龙”接近尾声,队员就会来到仁和水河边“化龙”。黄耀林说,此时,村民们会扯下做草龙的禾秆,点燃朝上轻轻挥动,霎时间火花四起,期盼“飞龙”带来好运。
▲图为2020年中秋“舞草龙”场景
舞龙队员发展到30余人
上世纪90年代初,“舞草龙”习俗在田饶步村逐渐淡化。村民中秋期间的文化娱乐活动丰富起来,传统的“舞草龙”受到了冷落。直到2007年,横沥把舞草龙习俗申请列入东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并通过挖掘整理传承人和传统习俗的资料,舞草龙活动才得以慢慢恢复。而如今,在田饶步村会编织、会“舞草龙”的人已寥寥无几,年龄普遍也较大。
作为“舞草龙”传承人,黄耀林花费大量精力培养接班人,组织青少年编织草龙和练习“舞草龙”,并且重新组织了舞龙队。经过几年发展,村里舞龙队已形成30余人的规模。“现在会编草龙和‘舞草龙’的传承人总算有了。”看着日益壮大的舞龙队,黄耀林心里踏实很多。
目前,田饶步村打造出舞草龙传承基地,每逢周末或寒暑假,黄耀林与徒弟叶淑华都会给孩子们传授扎草龙与“舞草龙”,平日则走进校园或参加展演,通过向年轻一代讲述“舞草龙”的历史文化和扎草龙的技巧,让他们学习和参与到这项传统艺术,更好地传承下去。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