锵锵锵、锵咚锵!正月里来唱大戏,欢欢喜喜过大年!茶山的年“味”,是戏曲悠扬的热闹!
粤剧,在广东俗称“大戏”,“过年睇大戏”,是我们广府人过年的传统项目,有句俗话叫“无戏不成年”。
融合创新
“复活”的粤曲社
有着70多年历史的茶山本土粤曲社团——寒溪水村农光曲艺社,今年春节为群众带来了原创作品《繁花争艳,粤韵茶园》。
“这个原创作品主要是将粤剧里的各个行当角色融进来,还加入了我们新培养的小社员来进行表演。我们曲艺社希望能够通过‘唱大戏’的形式,把新春祝福和欢声笑语带给观众,让他们在茶山体验一把浓郁的年味儿。”寒溪水村农光曲艺社社长罗婉芳说。
扬琴中阮、高胡大提,丝竹相和。为了这出原创“大戏”,一有空,寒溪水村农光曲艺社的成员就会聚在一起,积极排练。
“农光曲艺社虽已不再红火,但过去的荣光依旧在我们寒溪水村农光曲艺社的社员心中。”罗婉芳回忆说,小时候听村里老一辈人唱粤曲,让她对粤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村里人对“农光”(农民的光荣)这个品牌也有割舍不下的情感。因此,在2012年,罗婉芳、罗全铿夫妇决定,联合其他粤曲爱好者,重组“农光曲艺社”。
有了农光曲艺社为载体,村里的各种传统文化也仿若打通了任督二脉,被激活了。近几年来,寒溪水村不仅深入挖掘本村的粤曲社文化,还重新修缮该村参与抗战的诸多革命英雄的祖居,打造寒溪水村文化戏楼、粤剧文化体验馆等阵地,将粤剧的起源、粤剧妆容、粤剧行当、音乐唱腔、声韵声控等展示给市民游客,让大家能够亲身感受粤剧文化,推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原创剧目诞生
受“00后”“10后”追捧
然而,面对数字化时代,以粤剧为代表的老剧种受到冲击,陷入了“儿童相问不相识”的尴尬境地。面对困局,“老剧种”该如何破题,重获新生?
“一直以来,我们寒溪水村村民对粤剧都非常喜爱,但由于场地的限制,我们很难开展更多的培训。近一两年,我们也打造了戏楼,开展公益活动,同时招募不少新的、年轻的小演员,通过以老带幼、以旧带新的形式,着力培养粤剧曲艺继承人,希望这样做,可以对弘扬和传播粤剧、粤曲以及广东音乐文化能起到积极作用。”罗婉芳告诉记者,第一步是招募新社员,目前培养粤剧曲艺继承人是目前曲艺社的重点工作。
其中,12岁的李秋凤小朋友就是在寒溪水村招募的小小粤剧曲艺继承人之一。通过参加寒溪水村开展的“童声童戏”少儿粤剧系列活动,培训大约一年左右,就登上了“茶山春晚”这个舞台。
李秋凤小朋友:“每年暑假我都有参加寒溪水村的暑期夏令营活动,对唱粤曲产生了兴趣,每年节假日,在村里看到粤剧表演,都会想自己能不能成为其中的一员。2023年,我有机会加入了农光曲艺社少儿粤剧培训班,深入去了解粤剧文化后,我就深深地爱上粤剧了。”
而第二步就是要加大原创曲目的创新,只有让传统粤剧“变年轻”,“00后”“10后”才有可能迷上粤剧。据悉,近年来,寒溪水村积极创新推出了《粤韵飞扬颂茶山》《寒溪热浪带春来》等众多原创粤剧,进一步丰富了当地村民精神文化生活,促进了粤剧文化传承发展。
罗婉芳:“另外,为了让老社员对粤剧一直保持新鲜感,我们也一直在创新,除了今年春节创作的《繁花争艳,粤韵茶园》,我们也一直积极创作属于茶山、属于寒溪水村的原创作品。”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