樟木头“美丽庭院”建设正如火如荼进行,不仅实现乡村环境的华丽蝶变,更激活庭院经济的无限潜能。00后姑娘敖晓琳与母亲蔡月如以社区小店为舞台打造客家美食工坊,巧妙融合客家传统小吃与经济价值,成为“美丽庭院”迈向“庭院经济”的生动样本。
走进“慈家人”,扑面而来的是“糕仔粄”的鹅油香味和粽子的粽叶清香味。店内布置温馨雅致,柔和的阳光洒在每一款小吃上,显得格外诱人。25岁敖晓琳和56岁的蔡月如这对相差31岁的创业搭档,是一对活跃在樟木头的创业“合伙人”。妈妈负责客家传统小吃的选料、制作、出品,女儿负责线上线下销售。
清明前后正值艾草鲜嫩茂密,也是品尝艾粄的绝佳时机。蔡月如和敖晓琳一起手法娴熟地揉制客户预订的艾粄,这是蔡月如从小跟随母亲习得的技艺,也传给了女儿。
“慈家人”主理人蔡月如:这就是我的爱好,从小我就喜欢这些美食,从小跟着妈妈一起帮手做。(女儿)毕业之后想创业,我跟她说一起做客家美食,我负责出品,因为现在是网络时代很多网络上的(推广、销售)我们这个年龄的都不太懂,做这方面的首先是不想客家传统美食失传了,同时也让她一起学习制作这些美食,现在年轻人很多都不愿意去学。
2022年,敖晓琳和妈妈为了更好传承客家美食,两人一拍即合在柏地社区沙井村盘下一个店铺,并取名为“慈家人”寓意自家人,希望每位食客都能品尝到如家般温暖的滋味。
“慈家人”主理人敖晓琳:我们一开始就想要传承客家的传统文化,想着要不要开一间店,让更多的人能够品尝到我们做的客家美食。粽子也是我们这个店收入的主要来源,我们在端午节基本上要做上万条粽子,工厂、单位需要送给员工,就会来找我们订粽子。
在创业过程中母女俩遇到不少难题、受到不少挫折,经过两年多的时间的用心经营,“慈家人”在樟木头打响了品牌,不仅吸引本地人,在东莞也有一批忠实回头客。
妈妈负责古法手艺制作各类客家美食,女儿则玩转流量密码,将网络营销思维注入传统美食,使小店在端午节点爆发式增长,其中一年仅粽子就能售出两万多只。
“慈家人”主理人敖晓琳:在开店的前期生意肯定不是非常的理想,但是在慢慢地经营,做了各类的推广,然后也得到了政府的帮助,让我们去参加更多的活动,给我们的门店进行了曝光(宣传),客人就越来越多,对我们的生意就有了一定的帮助。
“慈家人”主理人蔡月如:有让她(敖晓琳)一起学习制作,尤其是在端午节,现在她裹粽子、制作艾粄方面都可以帮上忙。特别是现在客源越来越多订单量多,也要请人帮手,靠我自己是完成不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