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
ico
ico
东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东莞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2-2025年)》的通知
中国东莞政府门户网站      2022-12-13 18:36:42  来源: 东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字体:

东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东莞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2-2025年)》的通知
东府办〔2022〕58号

 

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市府直属各单位:

  《东莞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2-2025年)》业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东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2年10月22日


东莞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2-2025年)

  为贯彻落实《全民健身条例》(国务院令第560号)、《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国发〔2021〕11号)、《广东省全民健身条例》《广东省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东莞市文化发展“十四五”规划》有关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实施计划。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强国建设的重要论述精神,围绕东莞建设“文化强市”的战略部署和价值追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大力发展体育文化,加快建设“体育强市”,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促进全民健身与文化、旅游、科技、教育、卫生健康等领域融合发展,为东莞在“双万”新起点上加快高质量发展贡献体育力量,更好满足千万人口日益增长的健身和健康需求。

  (二)发展目标

  到2025年,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求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格局基本形成,全民健身在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展示城市文化软实力等方面的综合价值更高和功能更多元化。全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3.25平方米以上,每万人拥有足球场地数量达到0.9块以上,实现10分钟健身圈全覆盖,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46.5%以上,每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3.3名。

  二、主要任务

  (三)补齐短板,增加全民健身场地设施供给

  市民在生活、学习、工作、休闲等不同场景均能找到全民健身场地设施,“10分钟健身圈”实现全覆盖。

  增加场地设施供给。编制《东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公共文化体育设施专项规划大纲》《东莞市全民健身设施建设补短板行动方案》,推进我市体育场地设施空间规划布局,挖掘供地潜力,充分利用疏解腾退空间、城市“金边银角”和符合条件的公园绿地等,建设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充分利用城市更新项目规划建设契机,以及规划建设绿道、碧道,合理布局体育设施。严格落实新建住宅区配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按室内人均建筑面积不低于0.1平方米或室外人均用地不低于0.3平方米,以及公共体育设施项目拆除,应先建后拆或同建同拆等规定。全市新建、改建、扩建体育公园不少于5个,各镇街(园区)每万人拥有足球场地数量均达到0.9块以上。

  提升管理使用效率。落实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条件下体育场地设施有序开放工作机制,持续推进公共体育设施全面免费或低收费向社会开放。提升公共体育设施建设运营水平,支持社会力量投资建设体育设施。推进公共体育场馆社会化运营,推广政府委托社会力量改造、运营公共体育场馆示范经验,鼓励延长委托运营年限,提高运营效率。持续推进符合对外开放条件的公办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在课余时间和节假日向社会开放。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学校体育场地设施运营和管理。在符合相关规划要求的前提下,新建、扩建、改建学校项目,充分考虑体育场地设施与校舍相对隔离,便于开展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向社会开放。

  (四)擦亮品牌,丰富全民健身赛事活动

  充分发挥“全国篮球城市”名片的引领示范作用,促进全民健身赛事活动持续发展,推动市民积极主动运动健身,激发都市全民运动活力。

  擦亮“全国篮球城市”名片。大力塑造篮球城市主场意识、主场氛围,统筹市、镇、村、学校、企业篮球场馆设施资源,聚集职业俱乐部、篮球学校、篮球协会等专业人才资源,广泛开展青少年篮球培训活动,积极培养本土球员、球星。举办多层次、高水平、特色化的篮球赛事,持续办好全市篮球联赛、篮球文化节等活动,积极推进篮球文化进校园、进工厂。
实施特色体育品牌建设计划。支持水乡各镇发展龙舟运动;支持清溪镇、樟木头镇创新发展舞麒麟运动;支持黄江镇建设自行车运动品牌镇,完善黄牛铺森林公园和大屏嶂森林公园自行车绿道;支持“游泳之乡”道滘镇、中堂镇发展游泳运动,“举重之乡”石龙镇发展举重运动;支持凤岗镇打造中国象棋名镇,塘厦镇打造高尔夫名镇。

  构建体育运动赛事体系。积极创造条件申办国际级体育赛事活动,力争每年有1个以上国家级或国际性的赛事活动在东莞举办。进一步推动体育赛事市场化运作,围绕篮球、足球、羽毛球、网球、高尔夫、电子竞技等关注度高的体育项目,打造国内外知名赛事品牌。推动发展冰上、水上、户外运动等新型运动赛事。积极承办省级以上体育赛事活动。持续办好市民运动会、时尚运动节等全市性、群众性综合体育赛事活动。打造“体育+”文旅赛事活动,推动文旅体融合发展。推动各镇街(园区)、各类体育社会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群众体育赛事活动,打响“一镇一品牌”“一会一品牌”。

  促进重点人群健身活动开展。推动全民健身赛事活动成为乡村振兴新动力,广泛开展社区全民健身赛事活动,巩固共建社区体育和谐圈,引导群众积极参与社区群众运动会和体育主题活动。根据职工、妇女儿童、少数民族、青少年、老年人和残疾人等人群健康需求,普及开展全人群全周期健身活动。结合疫情防控常态化,大力推进居家健身、线上健身和云端赛事,探索多元化办赛机制,推动体育健身成为一种普遍的生活方式。

  (五)覆盖全域,提升全民健身科学指导服务质量

  市民可以根据兴趣加入身边的体育社会组织,并通过组织获取健身信息、接受科学指导、反馈健身需求,体育社会组织及服务网络实现村(社区)全覆盖。

  加强体育社会组织体系建设。完善以体育总会为枢纽、单项体育协会为支撑、基层体育社会组织为主体的全民健身组织网络。规范体育社会组织内部管理,定期对体育社会组织运作情况进行抽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支持体育社会组织参与公共体育服务,引导体育社会组织参与承接政府购买全民健身公共服务。

  不断提高科学健身指导水平。贯彻落实国民体质监测、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和全民健身活动状况调查制度。鼓励体育明星、健身专家、医学专家等专业技术人才参与健身科普和研究工作,推广体育科普作品,促进科学健身的普及。持续创新全民健身科学指导大讲堂形式和内容,构建多层次的科学健身指导体系。推动各镇街(园区)建立国民体质监测站、监测队,并充分发挥作用,为市民提供身边的科学健身指导服务。

  持续提升全民健身志愿服务质量。完善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使用、管理、服务工作体系,持续扩大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规模,鼓励各类专业人员申请社会体育指导员。持续建立群众身边的社会体育指导员服务站点,充分发挥全民健身志愿服务队的作用,弘扬全民健身志愿服务精神,提升指导服务率和服务水平,不断扩大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服务范围,延长服务时间。打造志愿服务品牌,各镇街(园区)至少推出1个特色化的全民健身志愿服务品牌。

  (六)营造氛围,丰富全民健身文化内涵

  引导市民积极健身、文明健身,将运动健身作为一种时尚的、现代的生活方式,助力东莞文化强市建设。

  弘扬中华体育精神。充分利用新媒体、移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普及全民健身文化,加大公益广告创作和投放力度,讲好群众身边的健身故事。推动创作具有时代特征、东莞特色、体育内涵的体育文化产品。做好东莞传统体育和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挖掘和推广。普及倡导文明观赛、文明健身等体育文明礼仪,把全民健身打造成为东莞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更扎实的载体。

  积极融入粤港澳大湾区体育发展。借助申办2025年全国运动会比赛项目契机,加强与粤港澳大湾区城市之间的体育交流。支持粤港澳大湾区体育社会组织联合打造全民健身赛事活动品牌,共同组织全民健身活动、举办体育赛事、发展体育产业。持续办好粤港澳大湾区青年自行车联赛等品牌赛事活动。

  (七)创新驱动,促进全民健身消费新增长

  市民能在家门口欣赏到高水平的体育赛事、购买到优质的体育产品和服务,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

  扩大体育消费供给。增加体育服务消费供给,满足多样化消费需求。建设一批户外体育活动营地,发挥体育产业示范基地引领作用,推进体育服务综合体发展。拓展马术、击剑等精品体育运动项目发展空间,释放体育消费潜力。鼓励发展赛艇、皮划艇、帆船等水上运动项目。持续打造“东莞体育消费节”品牌,发展夜间体育消费,培育体育网络消费、定制消费、体验消费等时尚消费,催生更多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促进高端体育消费回流。

  推动职业体育赛事新发展。支持“宏远篮球”“新世纪篮球”“世纪城羽毛球”等职业体育俱乐部建设与发展,保持职业体育竞技水平全国领先。鼓励职业俱乐部市场开发,加快构建职业赛事全产业链。依托广东国际竞速赛车场,引进中国汽车飘移锦标赛、中国卡丁车锦标赛等国家级赛事,打造东莞麻涌汽车运动主题文化旅游公园。

  推进高科技产品与全民健身深度融合。支持松山湖华为运动健康科学实验室建设与发展,开发精准、专业的智能运动穿戴产品,帮助消费者更好地进行主动健康管理;打造运动和健康场景孵化区,为消费者提供场景化产品组合和服务体验。推动公共体育场馆智能化升级,鼓励建设智能化体育场馆。推出一批体育特色鲜明、服务功能完善的综合体项目。以全民健身路径提档升级作为“构建更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发力点,发挥体彩公益金带动作用,市镇联动对各镇街的全民健身路径分批次进行升级改造,打造集合5G应用、大数据及运动健康科学等智能化全民健身场景,激发群众的锻炼热情,提升群众运动健身科学性和舒适性。争取2025年底,实现智能化全民健身路径全覆盖,成为全省第一个实现所有镇街都建有智能化全民健身路径的城市,打造“东莞样板”。

  利用信息技术助力全民健身赛事活动。推动线上和智能体育赛事活动开展,支持开展智能健身、云赛事、虚拟运动等新兴运动。推动建设全民健身服务平台,支持制定全市“电子地图”等智能化服务平台,提供健身设施查询预订、体育培训报名、健身指导、健身信息获取等需求,做好数字化赋能提升工作,逐步形成信息发布及时、服务获取便捷、信息反馈高效、线上线下融合互动的全民健身智慧化服务机制。

  (八)融合发展,为市民提供多元的健身体验

  通过推动体育与多领域的融合,让市民在各种的不同环境都能参与健身活动或接受健身服务,真正实现全民健身推动全民健康。

  深化体教融合。针对青少年近视、肥胖等问题进行体育干预,全面开展大课间、校内体育培训等活动,保障学生每天校内、校外各1个小时中等强度以上体育活动时间,促进中小学生熟练掌握1至2项运动技能、体质健康优良率稳步提高。整合市镇各类青少年体育赛事,打造中小学生精品赛事。加强体育传统特色学校的建设力度。规范青少年体育社会组织建设,鼓励支持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发展,大力培养体育教师和教练员队伍。支持社会体育组织为学校体育活动提供指导,普及中小学生体育运动技能。

  推动体卫融合。继续完善市体质测定指导站与市、镇、村(社区)医疗融合建设,将体质测试纳入健康体检范畴,开具运动处方,积极推动医护人员参与科学健身指导工作,让市民享受优质、高效、便捷的健康服务。鼓励各镇街(园区)体育部门与卫生健康部门共同设立健身健康指导中心。推动体卫融合服务机构向基层覆盖延伸,支持在社区医疗卫生机构中设立科学健身门诊,研究推广社区健康促进服务中心模式。推进体卫融合理论、科技和实践创新,推广常见慢性病运动干预项目和方法。鼓励各镇街(园区)打造1个体卫融合精品项目。

  促进文体旅融合。支持体育赛事与文化娱乐深度结合,推进体育竞赛表演业创新发展。鼓励市民参与体育文化创意体验,参与体育影视、动漫、竞赛表演等消费活动。发展体育旅游项目,拓展体育旅游产业链。打造一批体育旅游精品线路,鼓励旅行社设计开发更多体育旅游产品。支持旅游景区融入体育元素,完善设施,优化服务。

  三、保障措施

  (九)加强组织领导

  把全民健身工作纳入市、镇两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年度政府工作报告、政府十件民生实事项目。健全东莞市全民健身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细化全民健身各项目目标任务,明确责任分工,实现部门协同、上下联动。抓住创建全国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市契机,优化全民健身公共服务资源配置。

  (十)加大资金投入

  市、镇街两级政府要将全民健身事业所需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统筹安排一般公共预算资金和政府性基金,建立与全民健身需求和国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财政保障机制。进一步发挥体育彩票公益金作用,大力支持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鼓励举办高水平体育赛事活动。加强对基层的资金、人员、场地设施的投入支持力度。完善多元投入机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和兴办全民健身公益事业,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十一)壮大人才队伍

  鼓励市属高等院校、职业院校开设体育产业相关专业,积极对接市场需求,多层次培养专业人才。创新全民健身人才培养模式,发挥互联网等科技手段在人才培训中的作用,加强健身指导、组织管理、科技研发、宣传推广、志愿服务等方面的人才培养供给。引导扶持社会力量参与全民健身人才培养,形成多元化的人才培养体系和科学评价机制。

  (十二)加强安全管理

  加强全民健身安全监督管理,定期开展安全隐患排查和检查评估工作。加强各类健身设施安全运行的监管,鼓励在公共体育场馆配置急救设备,确保各类公共体育设施开放服务达到防疫、应急、疏散、产品质量和消防安全标准。制定全民健身赛事活动举办指引,落实赛事活动主办方、承办方及属地主管部门的管控责任。落实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加强全民健身相关信息系统安全保护和个人信息保护。坚持防控为先和动态调整原则,统筹赛事活动举办和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

  (十三)强化监督评估

  市文广旅体部门要将全民健身工作纳入年度镇街(园区)领导班子工作考评,会同有关部门对各镇街(园区)贯彻落实情况进行跟踪评估和督促指导。市各相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分别负责落实相关任务,市全民健身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要定期对各责任单位开展督促检查。同时,进一步加大信息公开力度,主动接受公众和新闻媒体监督,确保各项目标任务全面落实。



附件:

相关附件
媒体报道
音频视频
文件
部门解读
图解类
新闻发布会
访谈
其他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文章关键词:
分享到:
 
相关新闻
主办单位:东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东莞市政务服务和数据管理局  网站标识码 : 4419000098
备案号:粤ICP备19114884号    粤公网安备 44190002000375   技术支持:开普云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东莞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