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锁传统手艺下的沙田风味
12月25日晚,CCTV-10央视科教频道《味道》栏目播出了《原味乡间·东莞篇》,聚焦东莞河涌纵横、山海相望地貌下的美味食材,探访隐藏在乡镇之间的各路烹饪高手,探索平常食材传承下来的古老绝活儿手艺。
疍家夫妇在家门口的小河里捕获鱼虾,他们有哪些烹鲜的妙招儿?用鱼肉做“面皮”,中堂人的小鱼包有多讲究?蚬肉粥鲜香爽滑,道疍人会有怎样清洗蚬子的绝活儿?用猪肥肉钓蟛蜞,用刀来削香蕉皮,麻涌人烹制香蕉有哪些意想不到的方式?《原味乡间·东莞篇》将沙田镇的杂鱼煲、中堂镇的鱼包、道滘镇的蚬肉粥、麻涌镇的青香蕉炖鸭各式菜品逐一道来,诠释了东莞水乡风味美食及独特风情,激活了人们对这座“国际制造名城”之外的人文印象。
本期节目时长为30分钟,通过3串联4个莞邑美食故事,从稀松平常的当地食材、传统的烹饪手艺等方面展现了东莞的物产风貌、饮食文化、市民生活、历史传承及人文精神,也折射了城市飞速发展之外熠熠生辉的传统饮食典籍。节目于12月25日18:54在CCTV-10央视科教频道首播,12月30日12:49重播,并在央视频、央视网等网络平台推出。
沙田镇·杂鱼煲
沙田疍家人独特的烹鲜方式
在东莞市沙田镇,纵横交错的河道编织起一张细密的水网,这里是当地疍家人的聚居地。
随着时代的进步,有着“水上居民”之称的疍家人,早已上岸安家。对郭旺娣和陈炳权老两口儿来说,总是无法忘怀昔日的水上生活。赶上捕鱼期,夫妻二人就会在家门口的小河里捕鱼捕虾。
几十年的捕鱼经验,让陈大叔对水下鱼儿的活动了如指掌。他说,罗非鱼喜热怕冷,在20到30摄氏度的水温中最为活跃。于是,夫妻俩就顶着中午的大太阳出来撒网捕鱼。也许是对鱼儿太过了解,陈大叔将长约50米的粘网下去之后,回头收网的时候就有了收获。
罗非鱼是广东地区最为常见的鱼类之一,它肉质鲜美,肌间小刺不多。粤菜厨师精通它的各种烹饪方法。鱼片既可以在热水中烫至微卷,淋上酱料,吃其脆爽的本味。也可以用热油激发鱼肉与辣椒的香气,鲜嫩爽口。而罗非鱼鱼皮可以用来凉拌,脆韧弹牙。不过,在疍家人手里,新鲜的鱼虾也会被制作成干货,追求其另一种风味。
那么,疍家人会有怎样独特的烹鲜方式呢?
罗非鱼干先要浸泡、回软。在郭阿姨的疍家烹鲜秘籍里,五花肉跟水产干货是绝妙搭档。五花肉粘满酱油,铺在鱼干和虾干上,再淋上一勺广东人最爱的花生油,点缀少许姜丝。
郭阿姨说,五花肉蒸鱼干咸淡适中,颇有嚼劲,是孩子们最喜欢吃的一道家常下饭菜。一锅炖煮的杂鱼煲则更加精妙!水开之后下鱼,大小不一、品种各异的鱼凑在一锅炖煮,这种鲜上加鲜的味道叠加,让简单的杂鱼煲,有了不简单的味道。将亲手捕获的食材做成美味,与孩子共享晚餐,是老两口儿期待的开心时刻,但美好往往也会事与愿违。
居住在高速发展的城市,老两口和孩子的生活节奏已经拉开了距离。这一桌爱意满满的鱼鲜美味,便成了互诉衷肠,回味时光的情感纽带。
好食材寓巧思
莞人技艺惊艳《味道》栏目组
郭姨和陈叔时常在阳台上,望着拔地而起的高楼和大桥心升激动。生活虽然在改变,但疍家人的鲜美味道却意犹未尽。黎阿姨和儿媳阿君和用心经营着自家的鱼包小店,这门手艺在下一代的生长中如影随形。叶大叔高超的绝活儿让一碗蚬肉粥弥足珍贵。
善于将平凡食材巧加利用,创造出意想不到的惊喜,是《味道》栏目组对东莞乡间美食的一大印象。栏目组摄影师高峥讲道:“我也是第一次发现用香蕉来做菜的,感觉到特别有意思,对于拍摄而言也算是个挑战与创新。”一道道独特的香蕉美味,体现了当地人对家乡食材在烹饪中的奇思妙想,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成就一方风味,便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热情、淳朴、善于动脑筋”是央视《味道》栏目导演邢峰对东莞美食人的印象,“东莞人民十分珍视好食材,不同身份的人会用不同的做法诠释着对食材的理解,人们也会根据时代的不同创新食法。”东莞很现代,它是我国发达的制造业基地,但东莞又很传统,古老的技艺并没有被喧嚣掩盖,反而在城市里熠熠发光。大隐隐于世,秉承传统的手艺人在宁静之地发光发热,为现代城市注入着返璞归真的气质。
- 相关新闻